欢迎访问上海宝安暝园
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尹桂芳:永远的“越剧皇帝

2024-12-02 480

百年越剧史上, “越剧皇后”的桂冠很多人戴过, 但在观众心目中, “越剧皇帝”只有一位——尹桂芳。一段时间以来,越剧小生大都学尹派,故有“十生九尹”一说。从尹桂芳、尹小芳到茅威涛,再到新晋90后女顶流陈丽君, 一路师承,尹派小生用婉转之音和百变形象, 续写着越剧流传最广的小生流派不朽的传奇。
文·晓磊
尹桂芳:永远的“越剧皇帝”
从小歌班到沈家门最红的越剧小生
尹桂芳原名尹喜花, 1919年12月生于浙江新昌县磕下村, 毗邻越剧发源地嵊县。9岁丧父, 生活拮据之时,有人愿出300大洋,将她买去做女儿, 许诺“有吃有穿有花戴”。小小年纪的尹桂芳却很清醒: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她坚决不从,甚至以死抗争。“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后来成了尹桂芳的口头禅;“凡事都要靠自己”,亦成为她一路走来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为了讨生活,10岁的尹桂芳进了嵊县的女子小歌班,主攻花旦。但所投的三个科班都以解散告终,后来她考入嵊县华堂镇大华舞台。在生活并不安稳的那些年头里, 尹桂芳与别人搭班,在浙东的宁波、绍兴、杭州一带演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沈家门,是浙江颇为热闹的渔港。一家戏班已有好几个花旦, 独缺小生撑门面。班主听闻尹桂芳生、旦兼能, 一边托人来聘请,一边自作主张将尹桂芳取名为“尹云峰”,挂出了牌子。尹桂芳一看招牌哭笑不得,而“尹云峰”也将错就错, 以数位善良儒雅、温和洒脱的青年男子形象,以及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独特唱腔, 成为沈家门最红的越剧小生。
也是在这个戏班,尹桂芳结识了来自嵊县、比她小两岁的二肩花旦竺水招。这对“璧人”在台上眉目传神,韵逸清远,台下义结金兰,姐妹情深,广为戏迷称道。
从闯码头的艰辛到“比美男子还美”的美誉
1938年,19岁的尹桂芳来到大上海闯码头,加盟了老闸桥旁的永乐戏院,后在同乐戏院领衔演出。身为沪上“越剧台柱”的头牌小生马樟花只和傅全香看了她一场戏,便感到压力重重,断定这个小姑娘日后会超过自己。果不其然,在马樟花受到迫害郁郁而终后,尹桂芳蟾宫折桂,一跃成为上海滩首屈一指的越剧小生。
尹桂芳聪慧好学,她在设计唱腔时,根据自己嗓音较为狭窄的现实,通常让旋律在中低音区回旋,而在表现关键字句时,又会运用一些高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 她注重以字制腔,在行腔间有意识地运用忽快忽慢的速度变化和时紧时松的节奏处理,将人物内在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故而尹派听起来既优美舒展、亲切真挚,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942年,袁雪芬举起“新越剧”大旗时,外界褒贬不一,许多同行也并不看好。而已经红透半边天的龙门剧院头牌尹桂芳与竺水招, 对天天客满、日进斗金的生活并不陶醉。在接触了京昆、话剧、电影之后, 尹桂芳也认为大演人物戏、机关布景戏并不是越剧的出路, 传统之上得有创新。于是,她与竺水招一合计,不顾剧院老板的反对,效仿袁雪芬成立剧务部, 请来文化人于吟做编导,创作了根据张恨水小说《夜深沉》改编的同名时装剧。古装改时装, 并非易事,单单服化就是一个90度大转弯,而在尹桂芳的感召下,于吟还请来国华电影公司的技师, 共同设计布景和灯光……
《夜深沉》一炮而红!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观众被剧中缠绵起伏的情节、如泣如诉的唱腔深深打动,龙门剧院外人如潮涌,客满牌日夜高悬。尹桂芳与竺水招没有停下“新越剧”改良的脚步,此后又推出了拿手王牌剧《何文秀》,逐渐形成了以女小生为主的新的表演风格,尹桂芳也由此赢得了“比美男子还美”的美誉。
从无人能撼动的“越剧皇帝”到轰动整个文艺界的“屈原”
《何文秀》之后,尹桂芳先后演出了《石达开》《宝玉与黛玉》《几时重相见》《荒岛恩仇记》《沙漠王子》等新戏,尹派风格日臻成熟, 广受追捧。1946年, 凝聚了她与竺水招等姐妹心血的芳华越剧团成立,为越坛增添了一块光色与芬馥并存的瑰宝。
1946年尹桂芳组建芳华越剧团, 演出第一部新戏《沙漠王子》, 饰罗兰。1947年, 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
翌年,为了支持袁雪芬倡导的《山河恋》“越剧十姐妹”义演, 尹桂芳放弃了原定拍摄电影《王孙公子》的计划。从未与袁雪芬搭过戏的她, 甚至为了向禁演该剧的“社会局”讨说法,与袁雪芬、吴小楼一起不顾危险冲到中统特务面前抗争。
说起来,被同行尊称为“尹大姐”的尹桂芳,资历比袁雪芬还深,红也是实名红。遗传自父亲的一双澄澈的大眼睛,以及质朴、耐劳、宽厚、开朗的性格,铸就了尹桂芳“大姐”的气质与胸怀。1948年, 上海观众投票选举“越剧皇帝”,德艺双馨、色艺双全的尹桂芳以最高票荣登榜首,这个至高地位, 至今无人能撼动。

⬅️演出《浪荡子》,尹桂芳(右)与竺水招合影(1947 年摄于上海)。⬆️1950年代, 尹桂芳旗袍照。
感慨于越剧舞台大都是才子佳人戏, 尹桂芳认为是时候开拓一条新路了。1954年,她将目光转向了演绎“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的屈原。当众人顾虑重重时,尹桂芳却站出来说:“你们放心, 我们一定能成功!”
谢晋导演曾评价:“尹桂芳演的屈原, 绝不比金山同志、比赵丹逊色。”尹桂芳没念过什么书,平时又演惯了翩翩儿郎,听闻她要扮演屈原这样一位须髯若神、修养高深的爱国诗人,谁都替她捏了一把汗,她却沉着不慌,用心请编剧为她讲解屈原的生平、著作;抽空拜访一些学者、专家;甚至在生活中亦常常留心观察那些近似角色的人物。通过不懈的努力, 同年,历史剧《屈原》轰动了整个文艺界——在“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专家和观众给予了《屈原》极高的评价, 该剧荣获优秀演出奖、音乐演奏奖, 扮演屈原的尹桂芳、扮演婵娟的戚雅仙获表演一等奖。

从支持抗美援朝到率团扎根福建
除了敢于创新, 尹桂芳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无不令人动容。
1951年, 为了支援抗美援朝, 在范瑞娟等人的提议下, 上海越剧界举行了大规模义演,尹桂芳积极投入到《杏花村》的演出中。大家用义演筹集的款项, 为志愿军空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型歼击机, 名为“越剧号”,它和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捐献的“香玉号”比翼双飞, 搏击在朝鲜三千里江山的上空。
在越剧史学家丁一的回忆里,上世纪五十年代, 上海越剧院和尹桂芳带领的芳华越剧团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剧团,当得知上级要求上海支援一个剧团整体迁往福建时,这个剧团嗯嗯啊啊不肯去,那个剧团摆出许多困难——毕竟彼时的福州,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语言又不通, 加上前线形势紧张,任谁都要迟疑。但尹桂芳只用一句嵊县话“让我们去好了”, 主动揽下了这一重任。

晚年的尹桂芳在家中读书1954年, 尹桂芳饰演屈原。1962年,尹桂芳在《盘妻索妻》中饰梁玉书。

“芳华”要走的消息,在戏迷中炸开了。剧团当时所在的黄浦区,区长每天都会收到观众雪片般的来信挽留尹桂芳、挽留“芳华”,更有戏迷声称要以卧轨的极端举动,阻止尹桂芳离开。为此,尹桂芳决定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天出发,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黑压压的送行人潮,挤满了月台。尹桂芳探出身子,望着一张张热切而不舍的面庞, 一边挥手致意, 一边泪流满面……
安家福州后,芳华越剧团参加了福州市文艺界前线慰问团,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跑遍了前沿岛屿,对英勇的福建前线三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慰问演出。
从脍炙人口的叫板起腔到严谨不懈的自我要求
在尹桂芳六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中, 排演了上百出剧目,代表作有《沙漠王子》《盘妻索妻》《红楼梦》《何文秀》《西厢记》《屈原》《江姐》《义救孤儿记》《信陵君》等等, 成功地塑造了无数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中许多唱段广为流传。
以《盘妻索妻》中《洞房》一折的唱腔为例, 尹派慢清板曲调柔润、清醇的唱腔特色,常见的叫板、起腔、小腔、甩腔在此均有完美表现。其中,尹派的叫板、起腔最脍炙人口,段中的三声“娘子”,尹桂芳演绎得形神毕肖、妙不可言:第一声“娘子”叫得轻声细语——毕竟身处男女之大防的封建时代, 尽管饱经相思欲诉衷肠,第一次要以夫妻相称, 免不了几许羞赧。初唤佳人无回应, 第二声“娘子”便稍响了一些,潜台词是:咦!我在叫你呀。再唤佳人仍无语——哦, 一定是她怕难为情。于是尹桂芳含情脉脉地唱出了尹派王牌起腔:“娘子呀……”缠绵跌宕、儒雅温存之间,鸯梦得遂的羞涩与喜悦尽显。
尹桂芳这一版本的《盘妻索妻》对后世影响巨大,当下越剧界所有的《盘妻索妻》演出,均将“芳华” 1962年版作为母本。
虽然已是声名在外的团长和大家, 但尹桂芳依然长期不懈坚持练功,在弟子尹小芳的眼里,老师经常第一个到达练功场。为了锻炼形体, 她每天还在宿舍周围的空地、行道上跑步,即使巡回演出、外出开会也从不间断。有一次,尹桂芳从福州来上海开会, 住在一幢大楼里,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跑步场地, 就沿着楼梯从底层到顶楼上下来回地跑。
尹桂芳对艺术十分严谨,也如此要求学生。在《鲁男子》一剧中,尹小芳被分配演家丁,只有一场戏,导演安排她始终背对观众,没有一句台词,已在观众中小有名气的尹小芳对这样的龙套角色难以接受, 要求换人,但尹桂芳非要她演不可:“角色无大小, 上舞台就是背对观众也应该演出戏来,这才是艺术。”
此后,尹小芳遵照老师的教诲,认真对待每一场戏,比如《卖油郎》中的酒保、《宝玉与黛玉》中的贾环,一个是丑角行档,一个是上台三分钟、只有三句说白的小角色,她潜心钻研、认真化妆,每场都博得热烈掌声。
从关爱保护学生到殷殷期望和嘱托
因为被大雨淋过, 更懂得撑伞人的意义——在文革中遭受了残酷迫害的尹桂芳, 悉心保护和关爱着演员。著名尹派小生王君安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芳华越剧团学员班、第一次见到恩师时,落下病根的尹桂芳已无法正常行走,舌头也不像常人那样利索, 但只要尹桂芳在福州,就会给王君安“开小灶”,在她的宿舍里,让长期照顾自己的外甥女给王君安炖肉汤喝。王君安动情地说:“老师自己是个演员,经历过那么多苦难, 懂得如何保护我,一直叫我到家里去补一补,既补艺术、补唱腔,也补身体、补营养……”
1979年在上海举行“尹桂芳流派演唱会”, 尹桂芳与袁雪芬排练《山河恋·送信》。右坐者是范瑞娟、傅全香。
在弟子茅威涛的印象里,太先生身体不好,故而她的大多数尹派剧目都是由尹派“二传手”尹小芳先生亲授的。可即便如此,太先生还是会在家时常指点。尹桂芳曾送给茅威涛一幅手书,“艺无止境——与学生茅威涛共勉”,浙江“小百花”几经搬迁,这幅手书一直跟随茅威涛, 挂在她的办公室里。
不少人一度对茅威涛的创作有疑议,认为她是“尹门”的叛徒,或言“歪门邪道”。茅威涛也曾迷茫过,满腹委屈地对尹桂芳说:“太先生,好多人说我现在唱的不是尹派了。”尹桂芳听罢,注视着茅威涛的眼睛,语气平稳而坚定地说道:“曾经我唱《屈原》,好多人也说我唱的不是尹派了。可照我说,尹桂芳唱的就是尹派。所以,茅毛,不要怕……”
太先生乐观坚韧的精神无疑激励了茅威涛,“艺无止境——我必须对得起这四个字。否则,哪天再见,老师定要骂我了”。
2000年3月1日, 81岁的越坛大师尹桂芳与世长辞,然哲人其萎,风范永存。同年5月26日,尹桂芳纪念铜像在上海福寿园德崇苑落成,上海越剧界的一些老前辈和越剧新秀及众多的越剧爱好者自发地纷纷前往参加落成仪式。她所扮演的屈原、宝玉、张生和罗兰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主碑上也正浅刻了这四个角色,并写有“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的人生写照。铜像底座浮雕着一朵绽放的桂花, 铜像后立有一座仿舞台幕布的磨砂玻璃屏风,前面石墩放着文生巾,象征着她虽然行头摘下, 但幕布不会关闭,其艺术形象依然清雅芳香,永驻人间。此外,福寿园还向尹桂芳当年一手创办的福建芳华越剧团和越剧故乡嵊州越剧博物馆分赠了尹桂芳纪念铜像。
1998年1月2日, 尹桂芳题字:献给关心和支持越剧事业发展的朋友们。尹桂芳纪念碑, 位于上海福寿园。
如今,我们看到由茅威涛执导、陈丽君主演的《新龙门客栈》爆火出圈、一票难求;看到福建芳华越剧院“双梅花”陈丽宇、郑全领衔的《红楼梦》, 在绍兴市新昌县尹桂芳大剧院倾情献演——一代表演艺术大家尹桂芳的音容、品格与精神,早已融入芳华、融入尹派,乃至融入奔涌向前的越剧血脉中,伴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兴盛,传递给更多人无穷的温暖与希望。